引领教师成长是校长工作的第一要务。回顾自己担任校长十八年的风风雨雨,有成功有失败,但值得欣慰的是,我一直把引领教师成长作为头等大事,取得了些许成绩。
1、建立班子成员“五个一工程”
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。要使教师们克服职业倦怠,且能较好地自主发展,班子成员必须自觉地为教师做出表率。虽然多数班子成员都是学科教学骨干,但如果当上中层后都远离了教学,则会使班子成员与教师们离得越来越远。所以,我要求班子成员要继续发扬传统“本色”,走到教师中间,继续担任教学工作,用实际行动感化老师,用高超的教学技能使教师口服心服。为此,我适时提出了班子成员在教学上的“五个一工程”,即“上好一门本专业的课;每周至少要听1—2节课;参加一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;蹲点联系一个教研组;至少要参与一个课题研究”。班子成员的”五个一工程”出台后,班子成员的压力重了,工作苦了,但干群关系更和谐了。
2、把读书学习视为“福利”
纵观当下教师们的工作状态,实事求是地讲,教师们没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。即使有教师读书,也仍倾注于读“保饭碗”之类的书,很少”光顾”那些追寻理想,提升专业内涵,“固本强基”的经典论著和本学科的业务刊物,而这些书籍是滋养教师的成长的“精神食粮”。为了鼓励教师多读书,我就在奖金中做文章,在适当提高奖金额度的同时,把考核奖中的部分“蛋糕”切出来,用于为教师购买专业理论读物和杂志。学校主动给教师提供图书信息,并统一印发读书目录,让教师自由选择后,再由学校负责订购。书刊费由学校统一“埋单”,为教师提供免费的“精神午餐”。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,也往往需要外界力量的干预。我校虽然一开始“逼迫”老师们去读书学习,最终目的是使教师的读书从行政干预、学校介入慢慢转化为自觉的个人行为。
3、奖励成长“上不封顶”
在以往的奖励条例中,尽管在教师评价方面,学校已经从单一的以奖励考试分数为主,转变为对教师工作实绩的全方位考核。如,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教育理论读物,钻研一种本学科的业务刊物,撰写2篇教学反思笔记,每个月至少要参加一次本学科组的教研活动,每学期要求听课在10节次以上,每学期参与学校的教学论坛一次……教师若完成了以上工作量,在期末就可以拿到校本培训的基本考核奖。由于以上规定是保底要求,部分老师完成任务后,就在原地踏步了,难以调动大部分教师的研究积极性。后来,我们改保底为“上不封顶”,把教研活动成果与奖金挂钩,科研成果越多,个人的经济效益就越大,极大调动起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。
4、要求教研活动“动”起来
教研活动是教师智慧和思想的碰撞,课堂教学会诊活动是激发教师思维火花的平台。为防止教研活动流于形式,我们严格选拔了教研组长并加大对教研组长的考核和管理,在给地位、给权力、给待遇的同时,要求组长担起担子,有作为。
要求教研活动“动”起来,一方面要求教师参与进来,不仅要做到动口、动手,还要动脑、动笔。所谓动口,就是积极参与讨论,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;所谓动手就是能发挥创造性,制作出独特的教学道具或实验模型;所谓动脑就是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,总结经验得失,使自己的教学日臻完美;所谓动笔就是要学会写教学日志,将自己对教学的所思所想见诸笔端,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。另一方面要求教研活动要开展得生动活泼。教研组要经常性地不拘形式地开展听课、评课活动,让互相听课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。通过教师之间经常性的沟通、交流、碰撞,促进教师之间有益经验的传播,实现资源共享。
5、考核评优“个人申报制”
一年一度的考核评优关系到教师评先、评优,职称、职务晋升等重大事宜。传统考核一般由教研组、分管领导、校考核组三级构成,考核活动虽程序到位,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,只见“优秀人”难见工作“亮点”等问题。针对以上弊端,我们适时推出考核评优“个人申报制”。具体做法:个人申报,陈述亮点,群众评议,组织考核,公示于众。个人申报要求申报者把自己一年来”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”的个性化工作进行总结,采用课题研究法,对自己的工作实绩进行梳理;陈述亮点,就是申报者向全校教师公开陈述一年来工作的“亮点”,也是与其他教师互相学习交流、取长补短、共同提高的过程;群众评议,即全体教师在听了申报者”亮点”陈述后,对申报者的工作实绩进行解剖、评判,无记名量化打分,为组织提供评定的依据;组织考核,即学校对申报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,通过师生座谈、发放问卷等途径,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,结合群众评议的情况,由校考核组投票表决;公示于众,即学校把考核初步结果再次向师生公示,如无异议,考核结果方能生效。考核评优“个人申报制”体现了公平、公正、公开原则,“让事实说话”,使“先进分子”真正成为优秀者。 [1] [2] 下一页
|